悉令心眼得見
自下因義便遮他或繆解。
謂,今所舉經文且示思惟三相。
次明正受所見境中,且說華葉大小量,葉數多少,葉間寶珠寶珠光明,
光明變蓋,華蓋珠網等種種莊嚴相,恐人繆謂,於思惟時但想三相,
至正受位具觀多相。
今遮其繆,明思惟時固想多相。
於中此句是先總標,即當了了分明皆令得見之句。
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
法界身者,法界二字指眾生心。身字指佛相好色身。
佛相好身常入法界諸眾生心中,故名法界身。
至論註上,(莊嚴身業功德成就)當詳解義。
此四句文答釋上問,謂既問所以勸想佛者何。
故今釋曰: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
是以眾生心中想佛,佛即應念現施利益,故勸想佛。
問:此法界身為報為化耶。
答:諸師解凡有四義,恐煩不評。(如楷所引)依我祖意,可通真化。
化身土云:顯化身土,佛如觀經說真身觀佛是。
此約自力觀們所見,八萬四千微妙相好雖名真實色身,而尚屬化身焉。
況今文中舉法界身云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。若約念佛益,則即化而真。
玄義引願文證明酬因身,又今此疏中,釋法界身義云三身同證。通真化可知。
(此說勸想佛,因眾生心中想佛,佛即應現,為與眾生大利益故。
所以然者,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故也,因有此利益故勸想。
上面是由眾生為出發點,若從諸佛如來下,至心想中已來,正明諸佛大慈應心即現。
釋尊以有此大利益故,勸說汝想之。
此句為夫人請問,當來眾生應如何觀無量壽佛,而佛所答言,為諸佛應現。
此問與所答非一,何也?乃因諸佛與阿彌陀佛同體,功德互融,故若眾生想彌陀,
則彌陀即赴機,與此同時,諸佛亦應同赴,譬如眾星同印一池。
故佛云:諸佛如來入眾生心想中。此佛觀所謂,見無量壽佛者即見十方無量諸佛是也。
而韋提希夫人所請唯是彌陀,釋尊為示諸佛三身同證,
悲(利他應身)智(自利報身體即法身)果圓,等齊無二。(禮讚序云諸佛所證平等是一。
事讚上云,法體無殊。)端身一座,(常住自果報土,說名端身一座。)
影現無方,(不動自受身土,應用隨緣徧現,如天日印萬水。故云影現無方。方者常也,
矩也,言無常定矩也。)意(彌陀慈悲)赴有緣(想彌陀者,名為有緣。)時。臨法界,
(言法界者,指眾生也,意謂,諸佛同赴彌陀有緣眾生。散善義云:一佛所化,
即是一切佛化,一切佛化,即是一佛所化。)
禮讚序釋文殊般若,專稱彌陀得三昧者,即見彌陀及諸佛。
既是專稱彌陀佛,一佛名號,何故境現即是多佛同現,故印知,佛佛齊證,
形無二別,縱使念一(彌陀)見多。(諸佛)此是正常,無乖任何大道理。
說三身同證,同證有二門。
一約通門,彌陀諸佛法性同體,三身果德互相融攝,隨舉一佛一切赴一。
故云同證。此通諸佛,故稱通門。
二約別門,言別門者,為別願也,諸佛內證雖同,利他本願各別。覺經一云:
前世宿命求道,為菩薩時,所願功德各自有大小。毘婆沙論三云:
一切去來今佛,威力功德智慧無量深法,等無差別。(此明內證平等)
但隨諸佛本願因緣,利物不同。此明本願各別明證。(大乘止觀亦明此義。)
諸佛各立利他本願,其願無他,唯欲令眾如自成就光壽果德。故法華經(方便品)云:
我本立誓願,欲令一切眾如我(壽量品所謂,惠光照無量壽命無數劫,是其果報。)
等無異。雖願令眾生如自等無差,而常沒非器,奈不得等何。彌陀為之建超世願。
莊嚴經云:所有眾生,令生我剎一切皆得無邊光明。此願已滿名阿彌陀。
如來會云:若當生者,皆悉就竟無上菩提,(菩提此云覺,是無量光果。)到涅槃處。
(不生不滅名大涅槃,涅槃即是無量壽果。)諸佛悲門三身果德,總歸彌陀光壽別願。
當知,經文稱諸佛者,其體皆是同一彌陀。念彌陀者,名念念見諸佛,意此。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