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次參考諸譯者,唐譯云:國中菩薩皆不成就三十二相者,不取菩提。(文)

吳譯(十五)云:令我國諸菩薩,身皆紫磨金色,三十二相,八十種好,

皆令如佛等。

漢譯(廿一)云:我國諸菩薩,不悉三十二相等。(文)

宋譯云:所有眾生,令生我剎,皆具三十二種大丈夫相,一生令得阿耨菩提。(文)

後解文者,吳本云八十種好,餘譯但云三十二相,舉相攝好也。

三十二相者,《智論》四云:易知故名相,如水異火以相。

《法界次第》云:相,名有所發表,攬而可別名為相,如來應身之體現此三十二相,

以表法身眾德圓極,使見者愛敬,知有勝德可崇,人天中尊,眾聖之主。

但相總而好別,相若無好別不圓滿。輪王、釋梵亦有相,以無好故相不微妙。

故次相而辨也。通云好者,可愛樂也等。如《會疏》具引文,《探玄》十五(六十)

釋相海八門分別,《涼疏》廿七(十九)以五門分別相好。

《玄讚》第五(十一)等,可往見,恐煩略之。

第二十二‧還相回向願

設我得佛,他方佛土諸菩薩眾,來生我國,究竟必至一生補處。

除其本願,自在所化,為眾生故,被弘誓鎧,積累德本,度脫一切。

遊諸佛國,修菩薩行,供養十方諸佛如來。開化恒沙無量眾生,

使立無上正真之道,超出常倫諸地之行。現前修習普賢之德。

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

初得名者:一名令至補處願,(義寂)二名究竟一處補處願,(良源)

三從廿一至三十同名眾生德滿願。(玄一)

今家有三:一名必至補處之願,二名一生補處之願,三名還相回向之願。(《證卷》)

於中,前二通諸師,以補處為究竟,此從文立名。後一從義立名,今家不共得名也。

良以高祖從果向因名還相回向,安樂國中菩薩雖位補處,亦是超出常倫諸地,

或示現諸地行,皆是從果向因,名還相回向也。

此願以因究竟(降佛一等)為從果向因之始,是利他教化地始,故是曰必至補處也;

除其已下就其下地以顯自在化,此乃佛本願之所使然,補處及自在化並是還相,

故名還相回向之願。

世人謂但補處為還相者不然,若爾者攝後後不盡故。

宋譯分除其本願已下別為一願,其相彌明矣。

明所攝者,此願菩薩功德所攝,示現必至滅度悲用故,若無此悲用,

則應同于二乘滅度,云何稱大涅槃乎!大涅槃必具悲用,故曰教化地之果,

當知由往相因,(行信)得無上妙果,而起大悲用,若因若果無有非如來回向成就,

註家的證三願文彰此意也。

問:諸師皆以補處為願體,今為還相回向之願耶?

答:第十一願誓必至滅度,今願必至補處,何之必至為正?若悉必至滅度,

何有補處?若皆必至補處,則何有至滅度者焉?是以知悉至滅度已從果向因,

必住補處,是名還相回向願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