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世間者,凡夫有漏之境界。

出世者,聖者無漏之境界之意。

《大經》,歎法藏比丘云:

「高才勇哲,與世超異。」

法藏菩薩所發之願,超因果之常理,異於自力之行門故。

於本典《愚禿鈔》,「念佛與諸善比較對論」之後言:

「本願一乘海者,頓極頓速圓融圓滿之教,絕對不二之教也。」

然者,可見彌陀法者,異於諸佛法故,不可以通情測度。

《和讚》云:

「聖道門中諸行人,皆以自力心為旨,

 若入他力不思議,得信知無義為義。」

此讚即讚上文之意也。

善導大師於《玄義分》中云:

「安樂能人者,顯彰別意之弘願。」

又《往生禮讚》中,述第十八願後云:

「此故釋迦及諸佛,勸向西方為別意。」

彌陀之願功超過諸佛,別意於諸教,深重之佛力故言「別意」之深意也。

(《歎異抄》云:

 『念佛者,以無義為義,不可稱不可說不可思議故云。』(第十段)

 所以說,真正的念佛,在於超越凡夫的意圖。

 因為佛號並非是凡夫人意識分別心所能念,所不能說,所不能思議的。

 親鸞聖人所要表示的是這樣說。

 很明白的告訴大家,念佛並不是我們凡夫人用這意識分別心,想念就可以念的。

 念佛乃是阿彌陀佛,為護念眾生,讓眾生念,眾生才能念的。

 所以對凡夫來講,是沒有意圖的,只有在阿彌陀佛那方才有。

 念佛這件事,為什麼念佛,目的是什麼,有多大的功用。

 這些事,都不應該是凡夫的我們所能討論的,也不是我們思考想像可知的。

 因為念佛是阿彌陀佛使我們念的,這是佛的境界,清楚一點是阿彌陀佛在念佛。

 又第八段云:

 『念佛之於行者,非行非善也。

  非因我意而行是為非行,非因我意而作之善,故云非善。』

  意思是說,念佛這件事,對念佛行者來說,既不是行,也不是善事。

 因為念佛這件事,並不是出於念佛行者本身的意圖而念佛的。

 所以不可以說是一種行。

 又因為不是出自於自己的意圖,想去做的善事,所以也不能說是善。

 念佛是阿彌陀佛佛力所使然的,這其中決對沒有自己的力量。

 所以對念佛行者而言,念佛既不是行,也不可以說是善。

 這與一般的佛法完全不同,所以善導大師稱為「別意」的弘願法門。

 佛說法四十九年,教導眾生止惡修善,離苦得樂之法。

 勵行在眾生,得果也在眾生,自修自得,自做自受。

 所以佛教導眾生,由五戒起,不可以殺生、偷盜、邪淫、妄語及飲酒。

 《無量壽經》講捨五惡、去五痛、離五燒,云:

 『今我於此,世間作佛,處於五惡、五痛、五燒之中,最為劇苦。乃至,

  令捨五惡、令去五痛、令離五燒,乃至,獲其福德,度世長壽,泥洹之道。』

 什麼是五惡:不仁、不義、無禮、無智、不信等五倫。

 五倫,儒家漢地的思想,是保持人倫的要件,就是要繼續做人的要件。

 不仁對殺生、不義對偷盜、無禮對邪淫、無智對飲酒、不信對妄語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