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家意者通凡聖,故偈曰:能發一念喜愛心,不斷煩惱得涅槃,凡聖逆謗齊回入。
宗家云五乘齊入,下經說他方菩薩生因,云其佛本願力,聞名欲往生,
故知此界他方凡聖齊乘此願為生因焉。蓋今家意存兼正,故云:本為凡夫,
兼為聖人。宗家云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等,是本為凡夫,故云一切善惡凡夫。
然約佛本意,則以惡凡為本,故鸞師以下品惡人合第十八願,成諸有眾生。
西河言一生造惡眾生,以《觀經》下品惡機為本願正機者,淨祖相承,
而不言遮聖人,是以言兼正而已。
《口傳鈔》云彌陀本願本為凡夫,不為聖人者,本願寺聖人相承於黑谷,
而如信上人仰曰:善人尚往生,況惡人乎!兼正之義夫可見矣。
《會疏》云:此願以唯除五逆為限,知通十惡凡夫。此釋好矣。
又復以異譯證不但人天,亦攝惡趣,故漢、吳兩譯云蜎飛蝡動之類,可準解矣。
然今經三願同言十方眾生,而言同意別,正定、邪定、不定三願之機各別故也。
漢、吳兩譯顯其勝劣,諸天人民蝡動之類(十八願)、有作菩薩道者(十九願)、
他方佛國人民(二十願),有此不同故。
《和讚》今願機與十九、二十願機差別,以可見耳。
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者,正明以弘願三信而為報土正因,此三信則前諸佛稱讚名號,
印現於聞者心中成三信,故三信共名號為體,是以云聞其名號等,由聞名號,
如實領受其名號為信心,故聞其名號句即指十七願。
漢、吳、唐三譯皆於三信上有聞我名字句,與今成就文同,行信不二,
兩願不離之旨,在文分明。
由此言之,則今願文亦可加見聞我名號一句,然今經無此句者,願文且示兩願差別,
而於成就顯其不離,影略互顯,二而不二,不二而二。
行信不離,無礙廣大之三信也。
望西云:至心等者,行者安心,《觀經》三心,如《觀經釋》云:
此經三心即同本願三心爾。故至心者,至誠心也,信樂者,深心也,
欲生我國者,回向發願心也。(已上)
以今家意言之,則《觀經》三心有隱顯,顯即定散自利各別三心,
隱則利他通入三信也。若依顯義,則二經三心各別,若依彰義者,
二經三心其義一也。其《觀經釋》意約隱彰弘願義。
望西何不分要門、弘願,而直同《觀經》三心耶?
今依今家,釋三信者有廣略,其略釋者,《尊號銘文》曰:
言『至心信樂』者:至心者,真實也。真實者,以如來誓願之真實為至心也。
煩惱具足之眾生,本來無真實心,無清淨心,濁惡邪見故。
信樂者:如來本願之真實,無二心深信不疑,謂之信樂。此「至心信樂」,
即是發誓欲勸導十方眾生,使其信樂我真實之誓願,此謂之至心信樂,
非凡夫自力之心。「欲生我國」者:以他力之至心信樂,欲生安樂淨土也。
言應信受愛樂我本願名號真實功德,而以為報土生因,應欲以此生因,
而往生安養淨土,名號真實即所聞名號(諸佛稱讚)是為至心之體,
聞信愛樂其名號不疑曰信樂,此能信亦發於名號,故曰他力至心信樂,
是為報土生因,以此趣向彼國,名欲生我國。
然此釋意至心約法體,信樂、欲生二心約機受,似與《廣書》釋相違,
而下於二個應字,應之言示如來招喚,故知三信皆是如來招喚也。
《和讚》亦同之。至于此則終歸一致,思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