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相回向、選擇稱名二文就所讚法體立名,何者?
名號、法體具能信、能行,為回向之於眾生,使諸佛稱讚,由稱讚得往相行信,
故名往相回向願也。又法藏菩薩選擇稱名一行為往生正定業,由諸佛讚歎故,
眾生信之得成正定業,故名選擇稱名之願也。
應如吉水,以第十八願為選擇本願,今家分之二願,言選擇本願行、信。
教相安心門別不同,如日溪記,凡就教相分別,則教、行、信三出於十七、十八,
諸佛於十方說本願名號生起本末為咨嗟體,釋迦在此界唯說此一法,不說餘法,
是為真實教。眾生聞之,入第十八願,往相回向信行領得之機上,
以至德尊號為三信體,信心一發,則回向大行為己有,流出之口聲,
則聲聲流入第十七願,而同乎諸佛咨嗟,謂之常行大悲,即報佛恩行也。
以為行,則行外無信,故曰稱我名號;以為信,則信外無行,故論主建言我一心。
良以誓願不可思議故,信行相即,機法融入,於是方知異譯十七、十八合說者,
不戾佛意。今家為一選擇本願行信者,職而由之,學者深思焉。
次參考諸譯者,漢譯云(十七):令我名皆聞八方上下,無數佛國,
諸佛各於弟子眾中,歎我功德國土之善,諸天人民,蝡動之類,聞我名號,
皆悉踊躍,來生我國。(文)
吳譯(第四願)云:令我名字,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,皆令諸佛,
各於比丘僧大坐中,說我功德國土之善,諸天人民,蜎飛蝡動之類,聞我名字,
莫不慈心歡喜踊躍者,皆令來生我國。(文)
我功德(佛名)國土之善(國德)者,佛德、國德攝為名號,故云聞我名字。
此十七、十八合說,諸天人民下明第十八願,《行卷》引此兩譯文,甚有深趣焉。
唐譯云:彼無量剎中無數諸佛,不共咨嗟稱歎我國者,不取正覺。(文)
此但舉國德,魏譯舉佛德,各舉一邊,得意見之,本不二故無違,然於文不正,
故《行卷》不引之,此意歟。
宋譯《會疏》所引植諸德本願也,誤為稱揚之願者未詳。
《義記》引宋譯(第十三願)求生我剎,念我名號等文,云:
此含十七、十八、十九三願,為信行不離之證也。此亦未詳也。
今按:宋譯於願中略此願,而於三誓偈文出之。
第三誓云:若我成正覺,立名無量壽,眾生聞此號,俱來我剎中。
(《梵響》所引同之)
《悲華經》亦有此願,云:十方諸佛稱揚讚歎我之名字。(文)與今經同焉。
次明願意者,《行卷》引漢、吳兩譯願,助顯法藏菩薩誓諸佛稱讚之本意。
文云:令我名字,皆聞八方上下無央數佛國,皆令諸佛於大眾中說我功德。
二個令字可著眼,初句明咨嗟願之所由,後句正明諸佛咨嗟,謂為何誓諸佛咨嗟耶?
為令我名號皆聞十方世界,願令十方諸佛各說我名號也。
若諸佛不弘讚於十方世界,則何如來尊號於十方世界普流行!
不普流行,十方眾生何得聞信!是以為令十方眾生聞信名號,故願諸佛稱讚。
由諸佛稱讚,如來尊號甚分明,十方世界普流行,眾生聞之,得大利無上功德,
此願實大悲之願也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