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曰:若以畜養名畜生,如諸龍水陸空行,豈可為人所養名為畜生耶?
答曰:養者義寬,具滿人間及以六天,不養者處狹,唯在人中。
新《婆沙》百七十二曰:其形傍故行亦傍,以行傍故形亦傍,是故名傍生。(文)
(已上《音義》)《輔行》云作中品五逆十惡者感之。
依《四解脫經》名火塗、刀塗、血塗。《普曜經》云:慳貪墮餓鬼,觝突墮畜生,
十惡墮地獄。(文)
問:無三惡趣者,何說有鳧雁、鴛鴦等耶?
答:彼非實業鳥,如《小本》世尊自通釋。宗家曰:鳥群非實鳥,天類豈真天。
問:同居淨土亦不可有三惡趣,今何特以無之誇殊勝之願耶?
答:非謂但無惡為殊勝,下必至滅度貫于此,故稱超世無上,
無五惡趣所即升道無窮極故,如下經說。然《悲華經》中缺必至滅度願,
故無三惡趣亦不通滅度,彼聖道教故。
聖道門談十界互具,故言阿鼻依正居於極聖自心。《觀佛三昧經》說:
佛心者大慈悲是,緣苦眾生,故佛心中觀八寒八熱之相。淨土門不然,
說以無緣慈攝諸眾生,不說攝諸地獄。若約還相自在則何惡不現,
故說觀音光中五道色相皆於中現。今為開淨土門根基,誓無三惡趣,應知。
又復此願通必至滅度,則唯真實,若不通滅度,亦通化無妨。縱令雖曰化土,
無可有三惡道理故,然今願意約真實為正意而已。
第二‧不更惡趣願
設我得佛,國中人天,壽終之後,復更三惡道者,不取正覺。
初得名者,一名命終不向他國受苦願,(淨影)二名無惡趣願,(法位、玄一)
三名命終復不更惡趣願,(義寂、惠心、靜照、真源、澄憲)四名無壞苦願,
(憬興)五名有情命終展轉增上願(智光、御廟)。
此中黑谷用第三名,今亦從之。
次攝屬者,已下十願同言國中人天,故諸師皆為攝生願。
有說從初願至十一願都為國土功德攝,何者?國德獨不顯,必由人天有勝劣,
方見國土勝劣,菩薩為勝,人天為劣,今就劣見國勝,故有國中人天之語,
亦不可妨。下六通等亦非修得,安樂自然德故,論文依報十七句中明眷屬功德,
其例也。吾祖曰:不斷煩惱得涅槃,斯示安樂自然德也。十一願有國中人天語,
既為安樂國德,餘願豈不然乎?(師說)
今謂:願願無礙故,以國德顯生德,以生德顯國德,互相通。然今以安樂自然報德,
顯能居人天勝德,誓所顯人天德相故,宜屬菩薩功德。何以知者?願成就經云:
又彼菩薩,乃至成佛,不更惡趣,神通自在,常識宿命等,(此文通下六通願)
此正不更惡趣為菩薩德。又易行品云:若人生彼國,終不墮三趣,及與阿修羅。
攝生願以此等文可證矣。
次明願意者,《選擇集》上云:於彼諸佛土中,或有縱雖國中無三惡道,
其國人天壽終之後,從其國去復更三惡趣之土,或有不更惡道之土,
即選捨其更惡道麁惡國土,選取其不更惡趣善妙國土,故云選擇也。(文)
了惠云:所見土中,有壞劫國,諸有三塗定業者,業力引置他方惡道。
法藏愍念,為之在此願。此約他方壞劫時判更惡道者,恐非今願意乎。
《會疏》云:雖受人天善果,須臾退沒,入三惡道,所以有此願。(文)亦無妨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