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世眼等,《疏》云:今即五眼名導師行,佛住五眼引眾生,更無過者,
故以導師行釋世眼之義也。(文)今引略佛住五眼一句及後十字。
興意云:佛具足五眼引導一切,一切世間無過之者,故名世眼。若約轉意,
佛住大導師行,大導師者即彌陀世尊,以本願引攝五乘,導之以五眼。
下經云:肉眼清徹,靡不分了,天眼通達,無量無限,法眼觀察,究竟證道,
慧眼見真,能度彼岸,佛眼具足,覺了法性。(文)是彌陀所成五眼也。
今日世英等,《疏》云:最勝道者,即大菩提四智心品,佛住四智獨秀無匹故,
從最勝道立世英名也。今引略初二句及後二句,興意:大菩提四智品,
成所作智、妙觀察智、平等性智、大圓鏡智名最勝道,佛住此道於一切世間,
獨秀無倫匹,故名世英。
若約轉意,今佛住彌陀四智,名住最勝道。彌陀四智者,下卷云不思議智、
不可稱智、大乘廣智、無等無倫最上勝智。(文)
初佛智總體故,後四為四智。(《興疏》下(三十九)以不思知已下配,
成所作等四智,可見)彌陀佛智不可思議最勝為諸佛本地,是名最勝道,釋迦住此,
說最勝法門,諸佛本地曰獨秀,無等無倫故曰無匹也。
今日天尊者,《疏》云:天尊者,即第一義天,(據淨影,一世天,(人王)
二生天,(四王天等)三淨天,(四果支佛)四義天,(菩薩解空寂)五第一天。
佛解知佛性不空義故)以解佛性不空義故,即唯佛所有,不共佛法名如來德,
餘聖所無故,以如來德釋天尊名。(文)
興意:五天中之至尊,故名天尊,菩薩解空寂,故名義天,佛能解佛性不空義,
名第一義天,解不空義故能行如來德。
今所引僅引天尊釋二句,不引如來德釋,與前所引異者,恐有意乎?
按:取彼天尊釋,不取彼如來德之釋意也。
行如來德者,釋尊以彌陀威神功德名號濟一切眾生,曰行如來德,此乃與興釋別,
故但引天尊釋,思之。
因茲不揣庸愚,敢呈一解,後學詳焉。
先如興師,作標釋相順之解,今依所住德顯能住名,峻公之解為優。
初奇特法者,如來正覺果德名為奇特,奇特之極,至下華光出佛之文彰矣。
且如《華嚴》性起品,一切眾生身中有正覺智,歎之云奇哉,奇則奇矣,奇而非特;
又如《法華》提婆品,龍女成佛,特則特矣,特而非奇。
唯此一法最奇最特,何者?經說眾寶蓮華,周滿世界等,此蓮華欲言是依,
則華外無佛正覺;欲言是正,則說言百千億葉。欲言是因,則如來果上功德;
欲言是果,則十方所生妙華。欲言是主,則能含十方三世無量慧;
欲言是伴,則唯是如來正覺。欲言是一法,則此中出無量法;
欲言是無量,則亦一句名號。奇奇特特,不可稱、不可說、不可思議之法,
強名為奇特法。
今住此法,於十方三世最為至尊,故名世尊。
此句為總,次三則別開所具(正覺果德)德。
(這一段話,是阿彌陀佛成就極樂世界度生的特點,不唯十方世界所不能,
更是十方世界所獨有。為十方三是諸佛所同讚,十方世界諸佛因阿彌陀佛的願力成佛。
十方世界諸佛依阿彌陀佛的願力,出生於世教化十方世界眾生,教化眾生出苦得樂,
教化眾生往生極樂淨土。教化之法無量,因眾生類無量故,但總歸一句佛號。
十方諸佛但依此一句佛號 南無阿彌陀佛 成就菩提,眾生亦因此依據佛號成就。
成就往生,亦成就無上菩提,學者於此一段應細心思惟,仔細研讀是所盼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