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次下答請中說言。佛告韋提。汝及眾生欲觀彼佛者當起想念者。
是其八證也。
次上未來眾生云何當見請問故云次下答請中也。
正取汝及眾生為證,經無此句,而答次上請言(未來眾生)之文故。
依其義以加此句,上言次下標此由耳。
(佛說想要觀阿彌陀佛,應當起想念,以憶念來觀想阿彌陀佛。
要如何以憶念來觀佛,引《觀無量壽經》的話:
『諸佛如來,是法界身,入一切眾生心想中。』
諸佛如來是法界身,法界身是佛三身的法身,佛身無相而無不相。
故《維摩詰所說經》說:『佛身即法身。』
《往生論註》曰:
『實相無相,故真智無知也。無為法身者,法性身也。
法性寂滅,故法身無相也。無相故能無不相,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。』
而真言宗以六大為法身,所說的六大為:
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、空大和識大。
《首楞嚴經》的二十五圓通,在這六大再加大勢至菩薩的根大為七大。
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,是都攝六根,淨念相續,是根大。
探玄記二曰:『現一身即一切身,名法界身。』
法界是眾生之心法,心能生諸法,故名法界,而今此法界心生萬法之佛身。
說法界,有十法界:
分為四聖及六凡,四聖為,佛、菩薩、緣覺及聲聞等四種聖者果位。
六凡為,天、人、阿修羅、畜生、餓鬼及地獄等六界,為凡夫的迷界。
佛無相而無所不相,可以依十法界之相而現其相,是故《觀經》又說:
『是故汝等,心想佛時,是心即是三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,
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』
心想佛時,心即是佛,因為佛心即入我心,故我心即是佛心。
所以佛說,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,是故心作心似。
心起惡念,即是三惡道心,心想善念,即善道心,心想聖境,即是聖心。
這是眾生心想佛時,佛即攝受眾生,不論你是修禪定或是修其他的善業。
但是佛只攝取念佛的眾生,好像對其他很認真修持的,不放在心裡。
這一點我們必須要自我檢討,一生修禪或修善業的,不是佛攝受的對像。
《觀無量壽經》是這麼說的:
『無量壽佛,有八萬四千相;一一相中,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;
一一好中,復八萬四千光明;一一光明,遍照十方世界,
念佛眾生,攝取不捨。』
釋尊說阿彌陀佛的相、好、光明,只是隨緣的說法,嚴格的說是無量。
阿彌陀佛的光明無量無邊,遍照十方世界,是要攝取眾生的。
但是釋尊說,光明遍照,就是攝取念佛眾生,而是不捨的攝取。
不要說佛不攝取非念佛眾生,就以觀來講,佛八萬四千相,佛說要觀,
要清清楚楚,要了了分明,以我們的能力,要如何的觀清楚,相裡又有好,
每一相又有八萬四千好,非是我們能力所能行的,所以觀難成,難為佛所攝。
所以釋尊又說:
『無量壽佛,身量無邊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。
然彼如來宿願力故,有憶想者,必得成就。』
不只是八萬似千相,阿彌陀佛的身量是無量無邊,非是凡夫能力所及。
古德說,十六觀是佛所說的,是選擇要捨棄的,不要叫我們修持的。
所以釋尊特別說,非是凡夫心力所及,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選捨的。
還好阿彌陀佛有大願力,這大願力就是「攝取念佛眾生。」
《首楞嚴經》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對此說:
『若眾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,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
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如染香人,身有香氣,此則名曰香光莊嚴。』
大勢至菩薩以念佛心入無生忍,往生極樂世界,為阿彌陀佛的二大協士。
所以也來此界,助阿彌陀佛,攝取念佛人,回歸於淨土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