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八段云:

『念佛之於行者,非行非善也。

 非因我意而行是為非行,非因我意而作之善,故云非善。云云。』

佛名是絕對的善,而且是無上的善,是法藏比丘,阿彌陀佛的前身成就的。

而且這佛號並非是行者能力所能而能持念的,是阿彌陀佛所賜與,並且徹動的。

並非我等想念佛就能念,念佛乃佛願力深澈入我心,表現於我之口業而成。

所以聖人說是非因我意而行,非因我意而作,所以是非行、非善。

應知,念佛行是佛力所成就,念佛之善是佛所修成,故不能據為己有。

往生事業的成就並不是建立在念佛之行,而是成就在信佛之救度當下。

此事非同小可,行者必須完全信入,不然於往生之業有所妨礙。

當知,不信此淨土法門,不信此他力之弘願,不只於我有礙。

《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》云:

『如是等類大威德者,能生廣大佛法異門,由於此法不聽聞故,

 有一億菩薩,退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

於佛法能生廣大佛法異門,此等大威德的大菩薩,因為不能聽聞到此法門。

或是因為所修的福德不夠,或是於此法門生疑不能信入此法門。

都能使該等菩薩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可見此淨土法門之重要。

又說:

『設入大火,不應疑悔,何以故,

 彼無量億諸菩薩等,皆悉求此微妙法門,尊重聽聞,不生違背。』

佛告訴彌勒菩薩,假使因為要聽聞此淨土他力法門,而入大火也不應疑悔。

有無量億菩薩,皆求此法,並尊重聽聞佛之安排,而不生違背之想。

又,《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》云:

『若不往昔修福慧 於此正法不能聞 已曾供養諸如來 是故汝等聞斯義

 聞已受持及書寫 讀誦讚演并供養 如是一心求淨方 決定往生極樂國

 假使大火滿三千 及彼莊嚴諸牢獄 如是諸難悉能超 皆是如來威德力』

應該慶幸能聞信此法,經上說若非是往昔修福慧,此正法是聞不到的,聽到也不信。

假使身蒙諸牢獄之災,也不應放棄信佛之念,假使大火滿三千,也能超過。

一切困難險阻,都無法阻礙我們往生,因為此乃佛願力所成就。

有很多人以佛號做為積功累德的工具,故規定一天數千至數萬聲。

又有人持佛名號,以此行欲念至一心不亂,求一心不亂,以求佛之救度。

積功累德者,就會想,我一天念五千,他人念一萬,我的功德比他少,要勝他。

所以進為一萬,又看人兩萬,又要超他,加為三萬,或四萬、五萬乃至十萬。

明代的蓮池法師聽說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大德。

藕益法師說十萬聲可以達到,但只能念四字,而且不能做其他事。

這很可憐,每天都在趕進度,今天十萬,明天還是要十萬,少一點就缺一點。

每天定了數目,沒有達成不成,不然於心有愧,日子難過。

那個每天念佛一萬、二萬乃至十萬的一不念時佛號就斷了,不相續了。

這樣如果要以佛號達成相續,以求一心不亂的就沒有達到了,因為不相續故。

曇鸞大師在《往生論註》解釋說:

「一者信心不淳,若存若亡故。

 二者信心不一,無決定故。

 三者信心不相續,餘念間雜故。

 此三句輾轉相成,以信心不淳故無決定,無決定故念不相續;

 又念不相續故不得決定信,不得決定信故可言心不淳。

 與此相違名如實修行相應,是故論主建言一心。」

道綽禪師承接這樣的道理而說明:

「若能相續即是一心,只能一心即是淳心,若具此三心,不生者無有是處。」

此三信是相應於名號的實義之他力如實修行,三不信是反此的不如實修行。

換句話說,前者是自力的信,後者是他力的信,因此勸人以他力的三信念持名號。

念佛是安心事業,所說的安心決定,當信心決定,也就往生決定。

念佛是在一個安心的情況念的,就如同嬰兒在母親懷抱中,聽母親的安慰。

在母親懷抱中的嬰兒是最安心的,一邊聽著母親的聲音,一邊聽著熟悉的心跳聲。

放下自力心行,一切由佛願力的安排,如此則安心,決定往生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