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此三品去時有異。云何異。
上上去時。佛與無數化佛一時授手。
上中去時。佛與千化佛一時授手。
上下去時。佛與五百化佛一時授手。
直是業有強弱。致使有斯差別耳。
上顯三品迎候之異,以釋伏疑,義如前辨,今總結示,文皆可見。
問:說三品所見化佛如次無數一千五百,千與五百其數當爾。
準之則上上化佛應二千。今說無數,非甚差耶。
答:千與五百,標行業強弱,乃是顯說要門之義。無數言標示隱彰弘願義。
九品亦同專念。(疏勸九品人同信機信法。)普觀文中說專念近緣云:
『無量壽佛化身無數,常來至此行人之處。
九品行人皆同專念,臨終同見無數化佛近緣相現。故於上上先說無數,
以示九品密益皆同。
次對中輩三人者。諸師云中上是小乘三果者。
何故觀經云。若有眾生受持五戒八戒。修行諸戒不造五逆。
無眾過患。命欲終時。阿彌陀佛與比丘聖眾放光說法來現其前。
此人見已即得往生。
初句總標。諸師云下牒彼所解。
何故觀下標返對意,文有四義,證非三果。
一簡機不同。言若有眾生不言若有聲聞須陀洹等人故。
二但修戒行。若是三果,應說修持無漏三學,而說但持戒,是凡非小聖。
問:影疏云:『中上生者,前三果人,內備聖德。(無漏三學)經文不說。
但明其人具諸戒行。』然則今文但取具戒,證非聖者,未極成也。
答:彼謂內備聖德者,不順經文。猶欲遮其執論故。次更引其證。
三不造五逆。內凡忍法位尚出邪定聚。(離造逆惡趣緣)況三果聖位。
何須不造五逆言耶。
四放光說法。經具說之言:『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,放金色光,
至其人所,演說苦空無常無我,讚嘆出家得離眾苦。』
欲令此人離四倒執故,佛為說苦空等法,定是凡夫,若三果人,如上文言,
此四果人與佛同坐解脫牀,豈及臨終為說苦等,非三果聖其理必矣。(是一)
又讚其出家離在家苦者,如文殊問經下說九十五相對。(道俗相對)
十住論第八舉百番相對,以訶在家諸過苦是。
下疏釋云:讚出家離眾多苦,種種俗緣家業王宦(公務)長征(討伐)
遠防(邊境警固)等。(受憎悲喜榮辱等苦)汝今出家萬事不憂,迴然自在,
去住無障,為此得修道業。故讚云離眾苦。
若三果聖已得與佛同坐解脫無為樂牀。豈却讚出家離俗妄苦耶。(是二)
以此文證。亦是佛去世後持小乘戒凡夫。何小聖也。
此結文證。破為三果。
(若依經文,佛為臨命終之欲往生者說法,說苦空無常無我,
當知,聲聞果是依四聖諦,悟苦空無常無我而得證果。
故已了悟此法,無須阿彌陀佛再行開示,故知非為聲聞果位者開。
乃是凡夫執於聲聞之法,又能於極樂世界起欣慕之心,而起往生之念。
佛依其根器,隨緣說法開示,讓臨命終者,得以見佛聞法,而悟入。
若依佛本願,此九品乃都是為凡夫,此乃接引之方便法門。
並非凡夫能力高強或是低劣,佛有分別心,而救度不同。
乃是因眾生根性有別,所以佛示現不同之法以救度之。
若是依佛之本願,當是度脫眾生成佛。
《法華經》火宅的比喻,羊車、鹿車、牛車以引誘出火宅。
當孩子出火宅後,每位都給一大白牛車,力大於其他。
大白牛車代表是佛乘,是唯一的一佛乘,希望眾生都成佛。
諸佛的本願都是要眾生成佛,不止是離苦得樂而已,這是諸佛本願。
阿彌陀佛是諸佛之根本佛,佛光出佛很清楚的表示,經上亦說此。
十方諸佛都是由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出。
故知欲令眾生成佛是阿彌陀佛的本願,眾生聞佛名應生往生成佛想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