『時下專修念佛之人與聖道門之人,迭起法論,為我宗勝,他宗劣而爭,

 法敵因之而出,誹謗隨之而生,豈非自謗也?

 設諸門相率揶揄,念佛乃為無能之人,其宗淺卑。

 如此亦更不與爭,心平氣和答以:我等皆係下根凡夫,不通一文者。

 但聞:信則得救故而信之。

 於上根之人此宗固卑,為我等則此法最上。

 縱有其他殊勝教法,奈何我等器量不及,總難實踐。

 人我皆離生死,方為諸佛本意,幸莫妨礙。

 不慍不怒,則誰與為仇?

 證文曰:諍論之處諸煩惱興,智者遠離。』

佛法如栴檀木片片都香,所有的佛法都是佛金口所說,故沒有所謂的高下。

我們可以用應不應機來做比較,那個法門應那種機,那種應初機,那種法應利根。

佛說法沒有說,這是屬於那一宗那一派,是眾生分別執著而有所分別。

佛應當時眾生的請法,或是當時的時空須要而說法,也為將來之眾生做典範。

所以是應眾生的機,因病給藥,假如眾生沒有病,那也不需要用藥。

法是由正法、像法再到末法,一方面佛的加持力減少,一方面眾生根性弱。

現在是末法時期,連第五個五百年,白法隱滯,多有諍訟,微有善法得堅固都已過。

佛的加持力已經沒了,表示要修釋迦牟尼佛的法很難成就,因為得不到加持。

不要說我們凡夫要佛的加持,連到了第七地、遠行地,那麼高的修行都要佛的加持。

《華嚴經》的話:

『佛子,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,彼時即入究竟涅槃,棄捨一切利益眾生業。』

七地菩薩還要佛的加持,給與智慧,就會自己入涅槃,這是自己的損失。

又不度眾生,就是不起利益眾生的事業,這是損他之行。

所以若還是有人認為他原先所學較優較勝,也是由他去,畢竟自己吃飯自己飽。

但是還是奉勸所有的有志之士,應捨得當捨,應取者當取,不要自誤。

中阿含,蜱肆經的一段經文,對我們很有幫助,雖然有人說阿含經,小乘經典。

還是一樣的話,佛法如栴檀木片片都香,看你怎樣看經義,經文說:

『蜱肆猶如朋友二人捨家治生,彼行道時,

 初見有麻甚多無主一人見已,便語伴曰:

 『汝當知之今此有麻甚多無主,我欲與汝共取,自重而擔還歸可得資用。』

 便取重擔,彼於道路復見多有劫貝紗縷及劫貝衣甚多無主。

 復見多銀亦無有主,一人見已,便棄麻擔取銀自重。

 復於道路見多金聚而無有主。時,擔銀人語擔麻者:

 『汝今當知,此金極多而無有主,汝可捨麻,我捨銀擔,

  我欲與汝共取此金,重擔而歸,可得供用。』

 彼擔麻者語擔銀人:『我此麻擔已好,裝治縛束已堅,從遠擔來,

 我不能捨,汝且自知,勿憂我也。』乃至,彼擔銀人即捨銀擔,便自取金重擔而還。

 乃至,供養父母,供給妻子、奴婢、使人,復可布施沙門、梵志,

 作福昇上,善果善報,生天長壽。

 彼擔麻者還歸其家,乃至,不得生活、供養父母等。

 當知蜱肆亦復如是,若汝此見欲取、恚取、怖取、癡取,終不捨者,

 汝便當受無量之惡亦為眾人之所增惡。』

不要以自己的好惡為好惡,就如《四十二章經》說:

『甚勿信汝意,汝意不可信。』

要清楚自己的能力,該捨的就要盡早捨,一定要捨,不要固執己見。

如那位擔麻的人,不肯改,也不聽人勸告,又認不清事實真相,師心自用。

到頭來,誤了自己,也無法孝養父母,無法供給妻子生活,還必須在去勞苦。

沒有足夠的生活必須,現生都困苦了,更不用說布施沙門等,修來生的福了。

念佛法門也是如此,有如黃金、寶石,得到的人將是後生享用不盡。

不止自己的後生無憂,你的父母、妻子等也將蒙你的福,得享福份。

這比那些人說:看藏經響福份,更實際,利益無窮,應該珍惜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