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願使我們終止這種循迴的、無盡的造業償業,因為現時、現實的我們無力。
但是大多數的人不能理解此點,因為他們看到的是他們能為善,可以布施人。
他們為善,他們自認為自己是善人,自己高人一等,可以施捨,可以給予他人。
應知,布施有施者、受者、所施物等三,缺一方都是不能成就的,所以都是相等的。
如果有施者也有所施之物,但是沒有被施受者,這個布施還是不能成就。
有心布施,也有受者,但是沒有布施的物件,布施還是不成就,還是不成為布施。
故應知,布施的施者不是高高在上,而受者也不用有低下之想,因為是一同成就功德。
所以布施如果是有福德,不應說為功德,功德是無相法,此福德是雙方所共有。
想將布施的福德成為功德,要是三輪體空,這才是無相的功德。
如何是三輪體空,有布施之物但是不做物想,有布施不做布施想,有收者不做受者想。
但是布施還是完成,而心不生布施想,也沒有受施人之想,此為三輪體空。
這是佛菩薩等聖人的境界,非是我們凡夫人所能夠的,我們聽聽就好。
作一個凡夫,就要知道凡夫人的本質,不可以好高騖遠,好好認清自己才有救。
甚麼是凡夫人的本質,唯是造惡曾無一善,這是凡夫的本質,沒有一凡夫能有不同。
想想我們為善,我們心裡雖想著造福他人,但是能沒有我能造福之想嗎?
沒有想我能布施嗎?他是受我所施,他接受我施捨,這種的想法嗎?
如果有,還是著相布施,著相布施,就是有為法,有為就是有生滅,都會有雜毒。
《金剛經》說布施相,是如是的說:
『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』
又說:
『是諸眾生若心取相,則為著我人眾生壽者。…若取非法相,即著我人眾生壽者。
是故不應取法,不應取非法。以是義故,如來常說:
汝等比丘,知我說法,如筏喻者,法尚應捨,何況非法。』
布施,真正的布施是要不住相布施,這一點眾生是做不到的,做不到就要先認知。
認知自己做不到,不要一頭栽下去,就在名阿利阿上面打滾,到時候回不來。
今生今世,我們能身為人,又能知道三界苦,又有心想出離這苦的心是難得。
雖說難得,但也不能自滿於難得上,只知道要出離,又不用心找方法,隨著人家。
就聽那些住大廟,那些前呼後擁,大牌的「人」,我必須強調都是人。
名氣大不一定能夠真的能出離,那些高高在上位的,不能保證自己就能了生死。
就如同莊松同行對著穿紅衣服的法主所說的,你穿著紅色法服不代表就能往生。
往生不在名氣,不在輩分,不在學問高,也不在辯才無礙,這些對往生是無用的。
是阿彌陀佛的信心,是阿彌陀佛的攝受,沒有阿彌陀佛所賜的信心、攝取不捨,
就算你能知天文地理,口若懸河,人人尊為法王,你還是凡夫,無力往生。
往生不是善人的事,是要信佛願,乘佛力的救度,這一點有時候自認為善人的可能差。
因為一般的,自認為他能為善的人,他大多會走自力去修行,走第十九願的修行。
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至心發願,以這些的功德求願要往生,求臨終佛來迎。
或是依二十願,聞名繫念,以佛名號為德本,執持名號積功累德,迴向欲往生。
依此二願當然有往生之可能,但是信心如果發的不夠純,信心不夠堅定,可能無法。
所以聖人才會說:『善人尚且得以往生,何況惡人。』
這裡所指的惡人是能認清自己的人,知道自己是曾無一善的凡夫人,
從來都不為善,在這娑婆世界處處是惡緣,不能為善,當然只有為惡,故是惡人。
知道自己是惡人,是惡人最終是要下地獄的,知道有佛的願力,佛要救度我,
當然是全心依靠,那敢有自己的任何想法,佛遣行則行,佛遣止則止,一切唯佛。
佛說發願欲生者即得往生,當人是信樂願往生,此等念佛行者,佛願力所攝取不捨。
當下即得往生,此事佛願力所成就者,如成就文說,信心歡喜,乃至一念,即得往生。
那些繫念欲生,天天盼著佛的救度者,他們都能夠往生了,他們疑佛智都往生。
那明信佛智者,完全活在佛的心中者,焉有不得往生之理,故說此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