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然他經所指,或言十念,或言一日乃至七日,或觀丈六,乃至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,要之不出數量。
未若此經,一念普觀,豎窮三世。
橫亙十虛。
初發心時,即超數量。
所有淨因,最為殊勝。
由阿彌陀佛以四十八願遍攝眾生,與此願王體合虛空,絲毫不隔。
是故不移時、不易處,任運往生,還同本得。】
要求生淨土,華嚴以外的這些經,或者有的說十念就往生,或者念一天至七日,(此阿彌陀經所說)。
或觀丈六、或觀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佛身,(此觀經之法)。
總之,都沒有出乎數量,十念、七日、丈六,多少由旬等。
「未若此經,一念普觀,豎窮三世,橫亙十虛」,你這一念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世都包括了。
十方,東、南、西、北、四個角、和上、下,十方也都概括在裏面了。
初發心時,你就這麼念,就是離開數量了、超乎數量了。
這是一清淨的因,這個因最殊勝了。
你的願和彌陀的四十八願,自然就相合了。
就同虛空跟虛空相合一樣,沒有一點間隔,間開了、隔住了。
「是故不移時、不易處,任運往生」,所以不需要等時間,也不需要你跑路,自然就往生了。
「還同本得」,往生之後,跟你本有的是一樣的。
這一切佛的國土是依報,一切佛菩薩是正報,都是你自性所流出來的。
所以,到極樂世界,證明了這一切都是你本得的、本有的。
所以,要念啊,要念極樂世界。
其他的佛土很難哪。
我們初機心力怯弱,大乘起信論,教我們求生極樂,都是依止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。
根據華嚴所說的心量去念佛,更殊勝。
實際上《華嚴經》、《無量壽經》、《阿彌陀經》恰好是一部經。華嚴是大部、大本無量壽是中本,阿彌陀是小本,是一體的,有詳有略。
就廣而言,華嚴最廣。
【下文云:「到已。即見阿彌陀佛、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自在菩薩、彌勒菩薩等,所共圍繞」。】
這是普賢行願品所說到了極樂世界。
即見阿彌陀佛被文殊師利菩薩、普賢菩薩、觀自在菩薩、彌勒菩薩等四個菩薩。
和無量無邊的等等大菩薩,所共圍繞。
【文殊普賢,不離此處而現彼方,隨眾生心,念念出現。
故知阿彌陀佛在極樂國中,常轉此經,熾然無間。】
又指出一個問題。
文殊、普賢是在我們這個世界的兩位大士,可是他們並沒有離開此處。
(現在去五台之人,文殊還是有接有送,就是不易認識。可見文殊,不離此處)。
而顯現於彼方。
不離咱們世界,而顯現於西方極樂世界。
隨眾生的心,而就是在念念之間就出現了。
因此,我們就知道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也常轉《華嚴經》,說此經,熾然說、無間說。
熾然:如火放光。
無間:沒有間斷,熾然無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