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六)覺路進程—理明,信深,願切,行專,功純,業淨,妄消,真顯。
先師夏老以:「持戒念佛看經教,察過去習毋自欺」
十四個字,概括了將業行人背塵合覺,全部的用功下手處。
又以「理明,信深,願切,行專,功純,業淨,妄消,真顯」
十六個字,指出了在覺路前進的,從始至終的全部過程。
夏師所示文字精簡,義理深廣,實是無上醍醐。
「理明」。
「理」是本體,即「實際理體」。
「理」與「事」相對。從理顯事,從事表體。
譬喻:理為水,波為事,波從水現,波有千差,水只一體。
理即人人本具的自心,即是法身。
法身無相,現一切相。
所以「青青竹葉,無非法身」。
密宗觀音儀軌:「所見一切皆法身」。
大地山河森羅萬象,都如水上之波,從水所現,除水以外,沒有自體。
於這些道理,若能明白,便是最初步的明理。
若能深明妙諦,老實念佛,念念中暗契無住生心。
念來念去,念到事一心,見思惑任運脫落,便是進一步的明理。
若到理一心,破一分無明,顯一分法身,便是真實的明理。
打破全部四十二品無明,明顯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,便成正覺。
「信深」。
經教中說:「佛法如大海,信為能入,智為能度。」
足證若缺信心,就不能入佛法。
蓮池大師《疏鈔》中說:「信即心淨」,「唯有不信,自相渾濁如極穢物,自穢穢他」。
大師說:信心就是清淨心,只有狐疑,才使得自己身心渾濁污穢一團糟。
這個不信的心,不但使自己渾濁,它就像極髒的東西,誰接觸到它,誰就沾上了髒。
所以大師總結說:「信為急務」。
禪宗碩德高峰禪師在語錄中說:「信是道元功德母,信是無上佛菩提,信能永斷煩惱本,信能速證解脫門。」
又說:「從上若佛若祖,超登彼崖,轉大法輪,接物利生,莫不皆由此一個信字中流出。」
可見「信」是關鍵當中的關鍵。
一般人都會說,我是佛教徒,焉能不信。
這由於不知信有深,淺,邪,正之別。
許多人皈依佛教仍信外道,這個信心就不正。
又有人能信有西方有極樂,有阿彌陀佛,只信到這裏,此信很淺,不是深信。
《彌陀要解》指出六信:理,事,自,他,因,果。六者都信才是深信。
信有極樂,是信事;信有彌陀,是信他;在六信中,只占兩信,僅有三分之一,此信甚淺。
若要深信,就須明理。
六信中的「理」與「自」,都包括在所明之「理」裏面。
前已說明理是理體,是法身。
也就是當人的本源佛性。
極樂的一切事相莊嚴,都是理體,法身,自心的流現。
這就不但信受了表面的事相,而且體會了事物的本體,才認識事物的真實處,這才是深信。
他佛自佛也是如此。
只信阿彌陀佛是信他佛,不明本師所示自身本具如來智慧德相,自己是佛。
《觀經》說:「是心作佛,是心是佛。」
若能信受本師成佛時的開示,就容易瞭解《觀經》的經文,自己修行念佛,是自己的本心在作佛,至於自己的本心呢?
「本具如來智慧德相」。「是心是佛」。
這才能接受《觀經》的無上開示。不但信他佛,並能信自佛,所信就深入了。
同樣是信,邪,正,深,淺四種功德的差別,不是數位所能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