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正釋雜善之下,
先言隨緣雜善,是指自力之行者,
是先定分齊,以反顯正定業之念佛是他力之行。
對於佛法無真實之理解等者,正出示雜善之行相也。
此下舉二事,是戒律與陀羅尼,此者可見是當時之流行。
乃對於佛教無真實開解之信心,平時所知交之人,
或戒律僧、或真言僧,則被隨其讚歎所好之法引誘,
所修之法言隨緣雜善也。
雜者:
擯斥所修之法或所修之善事極為下劣之語也。
依宗義者,譬如急走急作如救頭燃,雖捨身命專修善行,
其心若自力者,皆是雜善,對報土之往生,則絕無功效也。
於《觀經四帖疏散善義》釋「至誠心」云:
「貪瞋邪偽奸詐百端,惡性難侵事同蛇蝎,雖起三業名為雜毒之善,
亦名虛假之行,不名真實業也。
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,縱使苦勵身心,日夜十二時,
急走急作,如炙頭燃者,眾名雜毒之善。
欲迴此雜毒之行,求生彼淨土者,此必不可也。」
宗祖聖人釋此隨緣雜善云:(《唯信鈔文意》)
「言隨緣雜善恐難生者,隨緣者,眾生各隨其緣,
修種種之善行迴向極樂,即八萬四千法門也。
此皆自力善根,被嫌不生真實報土故,言恐難生也。」
施作真言等者:誦真言之意。
結緣亦不虛者:得其功德在身,因緣不徒然也。
如此分齊等者:
於後示雜善之類,即譬如雖是念佛,若定散自力之心行者,
所修雖是無為常住之法,則被能修之心所轉;
明其分齊者雖同於諸佛之法,亦攝屬於雜善之類,以反顯專修念佛之別途也。
(密宗有一句話,對修行人,修法的心態及起心動念,有所形容:
『正人行邪法,邪法亦正。邪人行正法,正法亦邪。』
一個心術正的人,就算他依循的法是邪的法,在關鍵地方,邪的地方他不會做。
一個心術不正的人,就算法是正的,在關鍵地方,他為自己著眼,也會變邪法。
最主要的關鍵在做的那個人的起心動念,雖然是念佛,同樣六個字,也有不同。
有人念佛是積德,有人說這裡念一句佛號,陰間就積一顆元寶。
這樣的行持,都是自力心行,要用這種心行,往生極樂,難。
法然聖人稱,念佛以無智為本之事云:
『凡聖道門者:極智慧離生死;淨土門者:還愚癡生極樂。
故超聖道門之時:瑩智慧,守禁戒,淨心性為宗。
然入淨土門之日:不憑智慧,不憑戒行,不憑心性;
唯自視為無益,無智之人,憑本願願往生也。
又云:法然雖念佛,與一文不通之男女齊等,
多年來修學之智慧,一分亦不憑也。』
聖道門行者,要求高的智慧,有智慧好了生死,所以要戒、定、慧。
智慧因定力而得,要有定力才能開智慧,得定力就必須有戒行。
戒行高深,則貪等少,則容易入定,入定後就容易開智慧。
但是定和慧要均等,定太多增長無名,慧太多增長邪見,定慧等叫捨。
淨土行者,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,念的時候心裡滿懷感佛恩。
沒有求定,也不是求慧,就當自己是一個愚癡的白丁,因為有佛攝受。
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,行、住、坐、臥依佛而行,定就在其中。
不求定,也不在慧中求,把自己當一個愚夫,那這捨就在其中。
不憑智慧,不憑戒行,就是一句 南無阿彌陀佛,而做愚夫蒙佛救度。)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