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觀經》云:
「佛心者,大慈悲是,以無緣慈,攝諸眾生。」
(一)佛心已是大慈悲故,立救度愚鈍眾生之本願。
(二)既是救度眾生為旨,所發之本願故,報其本願而所成就者,
是相應愚鈍眾生之六字名號 南無阿彌陀佛。
此六字名號是全成正覺體德之果名故言名體不二。
(三)佛本來是願行成滿之體,名體不二故,名亦具足願行,
故正覺之體德亦歸六字名號,而名具果德也。
(四)體德已赴名號,名號具足體德故,聞名之時發起信心全領佛德,
稱名之時具足願行,而成就往生之大益也。
(慈悲,四無量心所包含,四無量心:慈、悲、喜、捨等。
原本於《阿含經》中只是慈心而已,如《雜阿含》卷二九云:
『有比丘,修不淨觀斷貪欲,修慈心斷瞋恚,修無常想斷我慢,
修安那般那念斷覺想。』
《大智度論》卷二十云:
『四無量者,慈、悲、喜、捨。
慈名愛念眾生,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。
悲名愍念眾生,受五道中種種身苦心苦。
喜名欲令眾生,從樂得歡喜。
捨名捨三種心,但念眾生不憎不愛。』
佛以大慈悲心,愛念、悲憫眾生,為拔眾生沉淪五道受種種苦,
給予眾生安穩快樂的生活,故發大願成就極樂世界。
但眾生何其難度,不只為數無量,又無力修善,只有造惡。
如若些微善果,得大福報,切因此而更做大惡,難得一善。
故此輪轉五道,求出無期,痛不可言。
佛悲憫眾生,知眾生之心力,故以名號納萬德,由眾生執持。
眾生執持佛名之同時,因名能招德,故領納佛德,並佛之願力。
阿彌陀佛將其名(佛德)為眾生歸命之所,成就 南無阿彌陀佛六字。
眾生稱佛名之同時,則領納佛之全德,並得佛之攝取不捨。
因全佛之功德已入於佛名號,故稱名即稱佛德,即領納全佛之功德。
眾生聞佛名之同時發起信心,知我之往生願行已成,我之往生已成就。
當領解信心之一念發起時,即已領納全佛之功德,即已成就往生之事業。)
上來安四個「故」字所示者,
即是「佛願之生起本末」,亦是「所念之義」,現於眾生者,即是「能念之相」。
淺識平信之下者示「能念之相」,
其中有信行之二,初者「行」,後者「信」。
淺識者:對「生起本末」,不能詳細辨別之意。
平信者:不辨道亦不拘理,但仰憑名願力之類也。
法然聖人云:
「聞稱名號者,阿彌陀佛必迎我往生極樂,而深信無疑,
想願往生而念佛者,此心則三心具足之心故,
但得平信而念佛者,不知不覺有三心也。」
(真實信心是言,他力迴向之信心,佛力發起之真信,托於願力之信心。
此佛願力所成就的信心,是往生之憑藉,金剛信心者也。
平信者,雖不能了知佛願之生起,但是稱名念佛,也能具三心而得往生。
眾生但知所念之佛名,知所念之義,念佛悲憫眾生之心。
即知佛為度眾生,發起救度眾生之本願的生起本末,而生感念知恩之心。
此時對佛所賜之金剛信心更知感恩,因而形於口而稱 南無阿彌陀佛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