觀經四帖疏註者是唐 善導大師,大師一生弘揚阿彌陀佛之弘願。
為漢地及日域修淨土法門所共同尊崇的祖師。
日本淨土宗更以高祖、宗家稱呼善導大師。
善導大師承續曇鸞大師、道綽禪師弘揚的淨土法門。
因為有感當時一些佛學家,對淨土法門有很大的曲解。
又有感當時的佛學家所註的淨土經典,多多少少含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見。
善導大師為了匡正當時的弊病,又經聖僧的加持,每晚夢中指示如何註經。
所以註的觀經特標,明白指出,楷定古今,一字一句,不可增減。
一部觀經的註解,內容分四卷。
玄義分卷第一
序分義卷第二
正宗分定善義卷第三
正宗分散善義卷第四
約略可分作五門,來禪明義理。
第一:從如是我聞下至五苦所逼云何見極樂世界已來。稱為序分。
第二:從日觀初句佛告韋提汝及眾生下至下品下生已來。為正宗分。
第三:從說是語時下至諸天發心已來。正確表明所得利益。稱為得益分。
第四:從阿難白佛下至韋提等歡喜已來。為流通分。
此之四義,是佛在王宮為為提希夫人所說的一會正說。
第五:從阿難為耆闍大眾傳說。又是另外一會,是佛回耆闍崛山中,阿難為大眾複講。
(佛說經,每一部經都只說一遍,其餘沒有參與的弟子,都由參與的大弟子再
次複講。
佛成佛時,阿難出生,因此阿難名為慶喜,因為歡喜佛成正覺。
我們現在所有經典,都是由阿難的記憶中傳承下來的。
所以在阿難出生到出家這一段時間,都沒有親臨佛座下,不可能記得這一部分
經典。是如何知道的。
原因是:
一:佛答應阿難,再為阿難複講。
二:由阿難的自性流露出來的。)
回耆闍崛山後由阿難為大眾複講,又是另外一部分,分成三分。
第一:從爾時世尊足步虛空還耆闍崛山已來。是這部分的序分。
第二:從阿難廣為大眾說如上事已來。為正宗分。
第三:從一切大眾歡喜奉行已來。稱為流通分。
所有的佛經,他的緣起到說法,可以分門別類來講,不超過五種。
一者佛說。
二者聖弟子說。
三者天仙說。
四者鬼神說。
五者變化說。
除了佛自說之外,其他四種說,最後都要經過佛認可。
就如心經,目前流通的是玄奘的譯本,沒頭沒尾,但是大藏經裡和西藏流傳的心經,
都有頭尾。
也是從如是我聞起。至婆伽梵(佛)從三昧起,告聖觀自在菩薩說:「善哉!善哉!」
「善男子如是如是。」
觀經是佛自說。
問曰。佛在何處說。為何人說。
答曰。佛在王宮為韋提希等說。
又佛密意弘深。教門難曉。
三賢十聖都弗測所闡。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。
(菩薩的位階有五十階,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稱為三賢。
往上為地上菩薩,有十地稱為十聖。
十住之前為信位菩薩,有十階。
我們是凡夫,所以連信位菩薩都不到。
因為信心輕浮如羽毛,所以稱為信外輕毛。
仁王經上曰:「三賢十聖忍中行,唯佛一人能盡原。」
三賢十聖都還在學法中,是無法了達佛的境界,所以說弗測所闡。)
仰惟釋迦此方發遣。彌陀即彼國來迎。
彼喚此遣。豈容不去也。
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。捨此穢身。即證彼法性之常樂。
言無量壽者。乃是此地漢音。
言南無阿彌陀佛者。又是西國正音。
又南者是歸。無者是命。
阿者是無。彌者是量。陀者是壽。佛者是覺。
故言歸命無量壽覺。此乃梵漢相對其義如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