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最後一講,從《金剛經》我們完全談到《無量壽經》了,今天所要講的是《無量壽經》的宗要,即它的宗旨、要領。
《無量壽經》是淨土宗的第一經。
關於淨土法門的殊勝,在《無量壽經解》第一卷開頭有這樣幾句話予以說明:
「淨土法門者,乃一乘了義……」
淨土法門是一乘法,是了義法。
佛所說的法中,許多是三乘法,讓大家證阿羅漢、證圓覺、修菩薩道。
所以,「聲聞乘」、「圓覺乘」、「菩薩乘」這三乘稱為「三乘法」。
等到最後,佛說《法華》的時候,就彙三為一了,也就不再說「三乘法」了。
「三乘」是一種權說,是權巧的說法,因為佛初轉法輪時,眾生根器還不夠,不能把真實的法向大家和盤脫出,所以給眾生先講「三乘法」。
說到最後究竟處,那就是「一乘法」。
統統都要成佛,這就叫做「一乘法」。
它是最究竟的法!
佛最真實的說法!
不是佛為了將就眾生的根器而說的權巧法,而是表佛境界的法!
《無量壽經》則正是這「一乘法」。
因為對於「極樂世界」,在《往生論》裏有這樣的話:「二乘種不生」。
只是為了自覺而發的二乘種性的願心,是不能往生的!
到了極樂世界,純粹都是「阿鞞跋致」(不退轉)。
諸上善人都是發心的大菩薩!
大家經常所說的「有聲聞乘」,這個「聲聞」,不是就他發心而言的,而是就他的斷惑而言的。
他的斷惑水平相當於「聲聞乘」的水平,但實際他所發的心卻是「大乘心」,是一乘法。
因此淨土法門與《法華》所說的「一乘法」,兩者是一回事。
都是最殊勝的、最圓滿的、最究竟的、最真實的法!
佛所教的法中,分有「了義教」與「不了義教」兩種。
「了義」就是徹底的;「不了義」就是不徹底的。
那麼,怎麼叫「了義」,怎麼叫「不了義」呢?
凡是講「諸法實相」的經典,就是「了義」的經典;凡是沒有講到「諸法實相」的經典,就不是「了義」的經典,即是「不了義」。
因為眾生根器、水平都各不相同,所以佛說的法也各不相同。
對水平低的,就講「不了義法」;水平高的就講「了義法」。
所以,常常你會發覺這部經與那部經好像有衝突而不一樣,按現在的話講,就是有矛盾,原因就在於此!
那麼,兩部經有了矛盾怎麼辦呢?
都是佛說的,我聽哪個呢?
其實,佛早就告訴我們了,在這種情況之下,你要依止於那個「了義」的教說,而不能依止於「不了義」的教說。
也就是說,哪本經是了義經,就依止於哪本經。
淨土法門是「了義」的教。
《阿彌陀經》中包括釋迦牟尼佛在內,十方諸佛都來讚歎阿彌陀佛,原因就在於它是「一乘了義」的教!
「萬善同歸,三根普被、凡聖齊收……」
永明延壽大師有一部《萬善同歸集》,說一切善最後所得的果,都是要彙到「阿彌陀佛」這個大願之海中。
就像一切水都要流到大海中一樣,一切善行最後所歸宿的,你要得到的最終善果,就是要最終都歸宿到彌陀的願海之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