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一、釋尊以彌陀名號,殷懃付囑舍利弗之文
《阿彌陀經》云:
佛說此經已,舍利弗及諸比丘,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,聞佛所說,歡喜信受,
作禮而去。
善導《法事讚》釋此文云:
世尊說法時將了殷懃付囑彌陀名
五濁增時多疑謗道俗相嫌不用聞
見有修行起瞋毒方便破壞競生怨
如此生盲闡提輩毀滅頓教永沈淪
超過大地微塵劫未可得離三途身
大眾同心皆懺悔所有破法罪因緣
十二、彌陀光明不照餘行者,唯照念佛行者之文
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
無量壽佛有八萬四千相,一一相中各有八萬四千隨形好,一一好中復有八萬四千光明,
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,念佛眾生攝取不捨。
《往生禮讚》云:
彌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
唯有念佛蒙光攝當知本願最為強
十三、不讚雜善唯嘆念佛行者之文
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
若念佛者,當知此人,是人中芬陀利華;觀世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,為其勝友;
當坐道場,生諸佛家。
彼經《疏》云:
從若念佛者,下至生諸佛家以來,正顯念佛三昧功能超絕,實非雜善得為比類,
即有其五:
一明專念彌陀名。
二明指讚能念之人。
三明若能相續念佛者,此人甚為希有,更無物可以方之,故引芬陀利為喻。
言芬陀利者,名人中好華,亦名希有華,亦名人中上上華,亦名人中妙好華;
此華相傳名蔡華是。
若念佛者,即是人中好人,人中妙好人,人中上上人,人中希有人,人中最勝人也。
十四、釋迦如來不付囑餘行,唯以念佛付囑阿難之文
《觀無量壽經》云:
佛告阿難,汝好持是語,持是語者,即是持無量壽佛名。
彼經《疏》釋此文云:
從佛告阿難,汝好持是語已下,正明付囑彌陀名號,流通於遐代。
上來雖說定散兩門之益,望佛本願,意在眾生,一向專稱,彌陀佛名。
私云:此中定者始自日想觀以來十三觀是也,散者初三福業後九品業是也。
此定散二善中雖說諸往生行,佛本願者唯在名號,
故釋迦如來唯以名號付囑阿難尊者也。
十五、念佛行者,必當具足三心之文
《往生禮讚》云:
必欲生彼國土者,如《觀經》說者,具三心必得往生。何等為三?
一者至誠心:所謂身業禮拜彼佛,口業讚嘆稱揚彼佛,意業專念觀察彼佛。
凡起三業,必須真實,故名至誠心。
二者深心:即是真實信心。信知自身是具足煩惱凡夫,善根薄少,流轉三界,不出火宅;
今信知彌陀本弘誓願,及稱名號,下至十聲一聲等,定得往生,乃至一念無有疑心,
故名深心。
三者回向發願心:所作一切善根,悉皆回願往生,故名回向發願心。
具此三心,必得生也;若少一心,即不得生。
十六、不簡下智破戒等,依彌陀本願,唯念名號,即得往生之文
法照禪師《五會法事讚》云:
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
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
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
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
十七、修行淨業時節延促之文
《觀經疏》第四云:
上盡一形,下至一日、一時、一念等;
或從一念十念,至一時、一日、一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