後解文者,國中菩薩者,望西云:按《起信論》,解行發心之中不說供養諸佛,
證發心文始說一念供養十方一切諸佛。然《觀經》上中、上下於三賢位,
歷事供養十方諸佛,非佛力者解行菩薩豈一食頃自在供養無數佛耶!此釋未詳也。
《論註》所謂寂滅平等法身菩薩也,一切人天至彼,皆悉得寂滅平等法身,
豈三賢十信乎!宋譯云所有眾生,《小經》云其土眾生,供養他方等,
故知通一切人天。《會疏》釋為好優矣。
承佛神力者,願成文(下五紙左)云承佛威神,唐本云以佛威力,謂不問上位下位,
齊契此德,所以由佛力也。《會疏》例於諸經中有傳承佛告命,
今謂承佛自在神力也。
《莊嚴經》欲以種種供具供養他方佛而不能往,我於爾時,以宿願力,(因分)
令彼他方諸佛世尊各舒手臂,至我剎中,受是供養。(第二十願)
又思惟佛展臂至此受供,劬勞諸佛令我無益作是念,時我以神力,(果分)
令此供具自至他方諸佛面前,一一供養。(廿一願)此分因力果力彰佛力。
准知今佛神力者,即顯其果力也。望西云。
又澄憲云:上神境通願中云於一念頃,下至不能超過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等,
與今願何別?
答:上眾生自力,下教主加被,是為差別。乃至上只顯身通力用,一念超過德為事,
未云供養,今別顯供養之德,差別顯然,不須疑問云云。
又云:既云菩薩,若不被初生凡類,思之。
《義記》云:承佛神力者,果上尚是他力,況因行乎!
望西議云:上神足通與此供養如次自力與佛加力為差別。
今謂不然,神足亦願力所成,何云自力,雖文不言承力,若此言有一願,
則餘願亦復然,問答永又不令被初生凡夫,此真假雜亂,他皆不知真假法義故,
勞釋義云云。
一食之頃等者,顯一念遍至,攝不動而至。
《琳音》三(十五)曰:頃,傾穎反,《考聲》:少選也。食頃,可一食間也。
《說文》從匕。然《論註》言一念時頃,義無異。一食之頃者,
《論》云一念及一時,普照諸佛會,利益諸群生。《註》上(二十八右)云云。
無前無後,一念同時,遍至諸佛會也,以之顯不動而至,應知。
唐本云:每日於最朝供養止,即以食前,還到本國。漢譯曰未中則還。
今經不說還時,願成文具說還相,謂一食之頃往詣,未食之前,忽然輕舉,
還其本國。雖言往還,而實無往來相,且本國他方相望故爾耳。
本國他方本無二,悉是涅槃平等法,何往來之論!故《論》言不動搖而至,可知。
《寶雲經》第七云云。(《會疏》引,五(三十三))
遍至者,顯無有一佛土而不至,身不動而至,如日在天上,影現百川,
一心一念遍至無前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