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解:初出家菩薩中列三大士者,此有二解:一約人解,二約法解。

初約人者,普賢、妙德二大士者,此土願生西方之初,故在此會首,開顯本懷,

以勸歸一切眾生,何以爾者?四十華嚴行願品說普賢十六願云:

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,告諸菩薩言:

善男子如來功德經微塵數劫,演說不可究盡,若欲成就斯功德門,

應修十種廣大行願,何等為十?一者禮敬諸佛,二者稱讚如來,三者廣修供養,

四者懺悔業障,五者隨喜功德,六者請轉法輪,七者請佛住世,八者常隨佛學,

九者恒順眾生,十者普皆回向。乃至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,

普觀十方而說偈言:

願我臨欲命終時,盡除一切諸障礙,面見彼佛阿彌陀,即得往生安樂剎,

我既往生彼國已,現前成就此大願,一切圓滿盡無餘,利樂一切眾生界,

我此普賢殊勝行,無邊勝福皆回向,普願沈溺諸眾生,速往無量壽佛剎。

(《行願鈔》第三)

又《文殊發願經》云:

願我命終時,滅除諸障礙,面見阿彌陀,往生安樂剎。生彼國已,成滿諸大願。

阿彌陀如來,現前授我記,嚴淨普賢行,盡未來際劫,究竟菩薩行。(已上)

是此二大士發大願,願往生安樂,使諸菩薩亦歸普賢行,

是故此經列為上首者有由哉!次二大士列彌勒者,是賢劫成佛之首故,

斯經之要付囑彌勒,當來成佛時復說此法如今日,此法即是一切諸佛出世本懷故,

千佛次第出世,各弘傳此法,次如彌勒有此義,舉彌勒而為賢劫成佛上首也。

二約法解者,此中普賢是方便門,巧方便回向之主故,文殊是智慧門,

彌勒是慈悲門,受佛付屬慈流無限故,順三種順菩提門德故。初列三菩薩,

而為一會上首也。(《論註》云:「智慧方便是菩薩父母,般若者達如之慧名,

方便者通權之智稱,智慧方便相緣而動,相緣而靜等,智慧方便不相離,

故二大士為上首,然巧方便顯還相回向故,普賢為先,顯此經以佛回向,

為眾生因果之正意。)然此經云普賢、妙德、慈氏菩薩等,

故似三大士同為賢劫中菩薩,然唐譯等字為及字,以彼解之,

賢劫中句唯及彌勒明矣。

普賢名義如《法華祥疏》十二(三十六)、《探玄》十六(九左)等(《音義》);

妙德如《應音》三、《大日經疏》等;(《音義》)慈氏如《音義》及

《探玄》十二(廿六)等(《音義》)。

賢劫者如《探玄》十六引《大悲經》第三(《音義》)。

二列自在化眾

又賢護等十六正士,善思議菩薩、信慧菩薩、空無菩薩、

神通華菩薩、光英菩薩、慧上菩薩、智幢菩薩、寂根菩薩、願慧菩薩、

香象菩薩、寶英菩薩、中住菩薩、制行菩薩、解脫菩薩。

淨影云:舉初格後,總以標列(初二句)。善思議等就其所等隨別以列。

此順唐譯,加所謂二字。義寂疏以善思議,已下為十六正士外。

憬興伴之云:若善思議等即十六正士者,應言十五正士,不爾標列有相違故,

與《無盡意經》中十六菩薩名異故。

了惠朋義寂,而以《如來會》為不正也。峻公從淨影,以唐譯為證。

又《文殊師利嚴淨經》標十六正士,次下出四正士(光英、惠上、寂根、願惠)

歎其德,其名全同今經。故知至所等至十五之難者,《大論》標十六,但列四菩薩,

《寶積》列十名,《勝思惟》列十七,增減隨宜,經家意樂,何以闕一容為別類乎?

云云(已上《會疏》意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