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82於「序題門」釋云:

  「法身常住,比若虛空。」亦是顯彼國常住之益也。

  故以極樂言,「無為常住」之國者,不依凡夫之作為或失或出。

以下者,正明無為念佛。

中有二段,初定所入之土(82),後明能入之行(83)

初於定所入之土中,先引善導大師之文,

合前所舉之例,後躡前「故」定報土之分齊。

文者出於《玄義分》釋名門之下,言《序題門》者恐怕暗記之失也。

文云:

「既生彼國,更無所畏,長時起行,果極菩提,法身常住,比若虛空。」

此明極樂者悟法身常住之處之文也。

然極樂國者常住比如虛空,

乃舉前小乘之「虛空無為」與大乘之「法性常住之無為」之例合來此也。

躡此常住言「故」,

已言無為常住者,定非如凡夫之造作而成,非如凡夫不作而壞之土也。

(無為法,法爾如此,無所作為,念佛法門也是如此,法爾自然。

 南無是歸命之義,阿彌陀佛是無量壽、無量光、無量覺,是我們所歸命之處。

 學佛人所要求的是,無量覺,無量壽,無量智慧等。

 成佛就是成為覺者,而今歸命的是無量覺,以無量覺為歸命處。

 成佛,成就無量覺後,重要是要度眾生,要度眾生就要有很長的壽命。

 壽命長,才有能力度眾生,不然度一半,命沒了,度也是白度的。

 佛法中稱智慧叫光明,佛以智慧的光明度眾生,有無量的光明,度眾就多。

 法然聖人於此對無外雜緣,得正念之事,做如下說:

 『此見他大善,我心無怯懦也。

  假令見法聖寺九重之塔,我雖不立一寸塔,而無不安之心也。

  又拜東大寺之大佛,我雖不造半寸佛,而無卑下之心也。

  稱名之一念,得無上之功德,決定往生,如是思定者,

  謂之「無外雜緣,得正念故」也。

  如此信者念佛,與彌陀本願相應,與釋迦教無相違,隨順諸佛證誠也。

  雜行十三失,以此義可得知也。』

 念佛行者當有無畏的心,往生之業並非因造佛塔像多者必定。

 往生之業乃是念佛行者,契入佛之願力,與佛之願力合而得生。

 故不應因我無力造塔像,無力做布施,則佛就嫌棄你,並非如此。

 當知我如果有能力,也出資修建佛塔像,也不應,不能以此而為往生因。

 我有能力,出資建佛塔像,此乃是隨緣雜善之行,不得為往生因。

 故善導大師曰:『隨緣雜善恐難生。』

 佛願是至心信樂,願生我國者,即得往生,而如與願符者決定往生。

 應知,稱名之一念,即得佛之無上功德力,即得往生,此是決定應信之言。

 如做如此思者,此行者往生必定,當蒙佛之攝取不捨,此佛願力所致。

 如念佛時,心思我得往生否,此往生不定,因疑佛智故,與佛願相違故。

 行者於此應具十分之信心,不可於此有所生疑,自誤前途,後悔莫及。

 法然聖人於專修、雜修之事曰:

 『餘行可修而不修,作此想者,「專修心」也。

  餘行殊勝,然我不堪,作此想者,雖不修亦是「雜修心」也。』

 我有能力修餘行,但因修餘行會有礙我之正行,故我不修,此乃專修心。

 建佛塔像,我認為非常殊勝,但我能力不及,不堪其事,此為雜修心。

 應知,沒有任何修行,殊勝於念佛行,不應以雜行阻礙了念佛行。

 若我有能力,也做了建佛塔像之事,也不應執著於心。

 應知,這些事務都是雜行,是應捨的行,不應執著而礙念佛行。

 此等之行都屬於隨緣雜善,能行則行,不應執著,有礙往生之業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aminpan 的頭像
    jaminpan

    佛學漫談

    jaminp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